我国海外找钾艰辛与政策缺位

氮磷钾三大肥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养分,它们的稳价保供也是粮食安全、农业安全中的重要构成。氮肥因为生产工…

氮磷钾三大肥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养分,它们的稳价保供也是粮食安全、农业安全中的重要构成。氮肥因为生产工艺成熟,原料只是煤(或天然气)和空气。所以,在我们这样的煤炭大国发展较快,是世界上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磷肥由于我国磷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生产量世界第一,也是出口大国;只有钾肥因国内钾资源储量有限,我国所用的钾肥一半以上需从海外进口,且56%以上耕地还处于缺钾状态,又由于国外钾肥垄断程度高,大部分产能掌握三国集团手中,垄断率接近70%,因而我国钾肥供给经常遭受价格波动的冲击,这对农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找钾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国内找钾漫长之路

大家都看过,一支科考队深入罗布泊心脏地带去找钾的故事片《生死罗布泊》,整个过程的艰辛和牺牲的壮烈令人难以忘记。其实,我国找钾之路始于1946年,那时的人们就意识到钾资源对我们这样人口大国的重要性。解放后,国家对找钾更加重视起来,化工部和地质局都组织了专业队伍,在十七省(区)找钾。当时找钾并不是现在我国钾肥生产所用的湖钾,而是像前苏联和东德的矿钾,即钾石盐矿和光卤石矿。三十多年找钾(矿)之路在1987年画上句号,东德专家来我国论证,中国并不存在可以利用生产钾肥的钾矿,人们又开始关注湖钾的开发和利用。盐湖集团从50年代末开始生产钾肥,产能只有5万~6万吨/年,到了90年代产能才有突破,这得益于技术交流,以色列原计划与中国一道共同开发青海盐湖的钾盐资源,后因某些事件,合作胎死腹中,但两国的技术交流已经开始。合作中断之后,中国人利用自己掌握的湖钾技术,尝试着扩产,上世纪九十年代突破30万吨/年产能,2001年突破100万吨/年,后又突破500万吨/年,最高时产量达到580万吨/年。

但是,国内湖钾资源有限,只有青海、新疆、西藏几个盐湖有可供开采的钾资源,折合氧化钾储量不到10亿吨。随着这些年过度开采,湖钾资源品位开始下降,经济可采储量急剧减少,有人乐观估计可采20年,有人悲观估计只能采8~9年。同时,湖钾开采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就是对环境的影响。钾肥生产需要大量的淡水,而青海、新疆几个盐湖地方淡水有限,一些企业为了扩大产量,只能偷采地下水,这对当地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还有湖钾开采需要晒卤,这需要大面积的晒卤场,不可避免占用草地,又给当地脆弱的生态补上一刀,这也是前段时间,几家国家级媒体跟踪报道关注的事情。国内钾资源有限,开采对脆弱的生态破坏严重,出路只能到海外去,找钾!

二、海外找钾艰辛之路

海外找钾之路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国家某部委在泰国设立了小组,目标是开采呵叻盆地的钾盐矿,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法国人发现的,位于泰国、老挝两国,三分之二在泰国,三分之一在老挝。由于当时考虑到基础设施等因素,有关部委把找钾重点放在泰国呵叻盆地。但是,由于泰国土地私有,中北部农民话语权较大,对矿产资源开采抱有敌意,环保要求苛刻。到目前为止,连泰国人自己开发的钾盐矿都无果而终,别说外国人。

泰国找钾失败后,一些国企又把注意力转向矿钾开发历史悠久、技术相对成熟的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湖钾开发的约旦,而一些民企又拿出吃苦耐劳的特质,奔赴了条件艰苦的南美洲和非洲。国企在加拿大遭遇了环保政策和劳工政策上的打击,拿下矿权十余年无法实现开采,即使能够开采,钾肥生产成本已远高于市场价格;国企在俄罗斯、白俄罗斯遭遇了信用上打击,出现了合作企业不讲诚信、账目混乱等情况,难以合作,就连中投这样的巨型国企都亏损退出;在约旦这样的阿拉伯国家,国企又遭受了权力限制条款的约来,某国企虽然已成为约旦钾的第一大股东,也只能是个财务投资者,有股无权,经营权、决策权都在约旦手中,产多少、卖向哪都是约旦说了算。至此,国企海外找钾基本折载,那民企找钾又怎么样?去南美的民企到那才发现,当地的基础设施相当落后,要建厂得修路,修路不是几公里,几十公里,而是几百公里,因为大部分盐湖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需要相当大的投资,相比于锂,钾的收益又难以承受这样大的投资成本。所以,中企在南美国家找锂基本都成功,找钾基本都失败。南美不行,非洲找钾的民企境况如何?在埃塞俄比亚遭遇了战争,在厄立特里亚遭遇了基础设施的困境,在刚果布遭遇了水害。非洲找钾企业普遍结局是,只见开工大典,不见产量出来。

最后找钾希望落在了老挝,前面说过,呵叻盆地三分之二在泰国,三分之一在老挝,老挝又分两个板块,万象板块和甘蒙板块。实力雄厚的民企把注意力投向了生活条件相对好的万象板块,而囊中羞涩的民企只能去条件艰苦、成本低的中部甘蒙省。一位山东人刘兴江,一位四川人赵四俭,拿下了甘蒙板块中的两个区块。2009年,刘兴江将35平方公里的采矿权和179.8平方公里的探矿权卖给了中农集团等十股东。财大气粗的国企中水电集团和云天化首先在万象板块上发力,很快取得了采矿权。可是,光有钱不行,还得有钾矿开采技术,请专家,不懂就请专家是对的,但国内没有专家研究过钾盐矿开采,请来的专家带来了最新钾盐矿开采工艺——水溶法。其实,这种工艺并不新,我国古代自贡制盐就是这种工艺,打个钻孔,将热水灌入孔中,去溶解孔中的矿脉,再将溶解成的卤水从孔中抽出,晒卤提取盐。钾也一样,但这种工艺用在大规模开采钾盐矿并不多,在最早应用的加拿大,也不超过20%,它对钾盐矿要求苛刻,矿脉要厚,且要平缓,矿脉薄、起伏大的钾盐矿都不适用此工艺。呵叻盆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喜马拉雅山板块挤压地带,不但起伏大,而且翻转。所以,水溶法抽上来的卤水中KCL含量不到5%。水溶法失败后,两国企又采用了井工法,就是打斜井或竖井开采矿石,又遭遇了老挝的水害,白白地扔了几十亿,留下了一片废墟。

在甘蒙板块,中农集团先建了6.8万吨/年钾肥生产的试验装置,请国内知名设计院按金属矿山开发设计,也是按金属矿一样实行炮采,每吨矿石开采成本达到400元左右(现在每吨矿石开采成本只有20元左右),钾肥成本、价格倒挂严重,后来改为机采,亏损才止住。到了2015年,才将产能扩产到15万吨/年,最先产能突破的是四川人赵四俭的开元矿业,设计起点就是50万吨/年,井工法开采,设计出来没钱建,找银行。老挝的银行没实力,只好回国找,国内商业银行普遍答复:国外资产,国内不能抵押,不能贷款。好在赵四俭遇到那时的开发银行,给开元贷了款,把矿建了起来,但也没后劲,只好把矿卖给了上市公司东方铁塔,由于技术等因素影响,50万吨/年达产也不是很顺利,业绩对赌还触发了赔偿条款。当时,海外找钾都近40年了,只有两个中资民企在生产,钾肥产量加在一起才60万~70万吨/年。

海外找钾这一尴局面,随着亚钾国际出现而改变。2020年1月,经重组而出现的亚钾国际接手了中农集团执掌十余年的老挝中农甘蒙项目,在当时年产22万吨/年钾肥情况下,直接宣布扩建100万吨/年,要做世界级钾肥供应商,未来要做500万~1000万吨/年的战略目标。起初,业内人士听了都报之一笑,又一个外行在吹牛。国外几家钾肥从事钾肥行业的咨询公司也没有把亚钾国际的目标列入它们的咨询报告之中,老挝钾肥生产预测还是60万~70万吨/年。但当亚钾项目陆续投产并大量反哺国内时,人们终于相信这匹钾肥行业的黑马。在500万吨/年产能即将实现时,其又向有关部门呼吁:不断扩产的亚钾需要稳定的需求,而我国农业(农民)也需要价格稳定的钾肥供给,希望有关部门把“三三三战略”落到实处,变产品静态钾肥储备为海外中资企业产能动态钾肥储备。

三、钾肥供给政策的反思

亚钾的呼吁也引发了人们对钾肥供给政策的思考,面对我国缺钾的局面和海外找钾的成功,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实现钾肥的稳价保供。目前,我国关于钾肥供给的政策只有三个:三三三战略、大合同谈判制度、钾肥储备制度。三三三战略是“十一五”时期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其目的是破解我国缺钾的局面,实现钾肥的稳价保供,其内容是未来我国钾肥供给格局:三分之一由国内生产、三分之一由海外中资钾肥企业返销国内保供,三分之一向海外采购。按照这个三分天下的格局,海外中资钾肥企业返销国内钾肥量应在500万吨~600万吨/年,由此看来,海外中资企业钾肥产能还不够,还需扩建;第二个钾肥供给政策就是大合同谈判制度,每年10~12月左右,五矿协会牵头,国内几家钾肥主要贸易商与国际钾肥巨头谈判,协商出下一年的钾肥供给价格和供应量。这一制度在初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后来这些国际钾肥巨头开始打起了太极,钾肥价格上行时,报了个低价,但报的供给量也很少,低价少量的钾肥供应先后,市场价格一定会突破大合同价格,国际钾肥巨头就开始按市场价格供货。相反,钾肥价格下行时,供应商会增大供应量报单,以此有利于卖家;第三个政策就是钾肥储备制度,每年国家会划拨一定的款项给几大贸易商,让他们收储一定量的钾肥,在适当时候按国家定价卖出,这个制度是一种平抑钾肥价格的措施,但受仓储条件限制,收储量有限,大概是供应量10%左右,平抑钾肥价格能力有限。

从上述情况看,大合同谈判制度和钾肥储备制度与海外中资钾肥企业关系不大,一个对着第三个“三分之一”,海外采购与国际钾肥巨头有关;一个对着第一个“三分之一”,与国内贸易商和国内生产商有关。三三三战略很重视海外中资钾肥企业,把它放到三分天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没有什么实施细则和配套制度,这让海外找钾的中资企业很迷茫,国内到底需不需要中资企业返销钾肥?是支持中资钾肥企业扩建,还是不支持?怎么支持?看来,政策缺位明显。

四、动态储备制度——三三三战略落地

亚钾提出的动态储备制度还是很有新意的,它是一个升级版的钾肥储备制度。现在实行的钾肥储备制度是一个静态储备,储备是钾肥产品,储备期短,储备量有限;动态储备制度,储备是钾肥产能,储备期可长达数年,储备量可达到千万吨。而且,储备的是海外中资企业的钾肥产能,这就与三三三战略街接起来,是三三三战略落地细化的推进措施。

假如在老挝的亚钾、藏格、东方铁塔都扩建了产能,国家有关部门就可以与这三家中资钾肥企业签订三年或五年中长期钾肥供应合同,数量600万吨/年,其中亚钾300万吨/年,藏格150万吨/年,东方铁塔150万吨/年,价格按照平均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比如2500元/吨,这样的数量签订会有利于大合同谈判做实,会稳定农民的生产预期。我国农业是小农经济为主,农民是生产主体,对价格波动的反应往往是感性的,缺乏理性分析,反而会加剧价格的波动。“姜你军、蒜你狠”都是感性反应的写照,会进一步伤害农民,这种局面必须干预。动态储备制度就是一种有效干预,它会稳定农民生产预期,从而保障农业生产平稳运行。对海外中资钾肥企业也是有力支持,给予企业一个稳定的需求,有利于中资企业发展壮大,进而有可能改变世界钾肥行业格局。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海外中资钾肥企业签约回国的返销量,减少国内钾肥生产量,保持国内钾资源的储有量,也为涵养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提供支撑。

我国海外找钾之路艰辛而崎岖,找钾者的足迹踏遍了五大洲十四个国家。因技术、环保、劳工政策、战争动乱等原因,基本上都无功而返。正当业内不再抱有希望时,亚钾的出现一扫阴霾,以技术创新为战略的它,连续攻克了结晶关、收率关、矿建关、充填关,产能从22万吨/年、100万吨/年、200万吨/年,即将上升至300万吨/年,500万吨/年。亚钾的成功,不仅带动了老挝钾肥投资热,藏格投资了万象板块、云天化中寮国际项目重启、某央企也接手了中水电项目,还带动了中资企业再次海外找钾热,某湖集团去了哈萨克斯坦、某锂业集团收购了中航资源刚果布项目、某国企去了乌兹别克斯坦、泰国钾盐项目也再次被国投看上。

找钾热再次兴起,也将进一步倒逼三三三战略配套政策落地。这些找钾企业的钾肥如何能返销国内保供?如何利用这些企业的产能,建立一个钾肥长期稳价系统。现在,有些人认为,钾肥供给没问题,由于俄乌冲突,欧美对俄罗斯、白俄罗斯进行了制裁,俄钾、白俄钾只能向中国倾销,但俄乌冲突不可能一直持续,终有结束的那天,要未雨绸缪。粮食安全对我国这样的人口众多国家来说,相当重要,有关粮食安全的战略及政策应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未来。

关于作者: 现代农业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