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格 李博识
清晨五点,浙西小村溪东村还笼罩在一片晨雾之中,62岁的张春梅大姐已挎着竹篮,脚步轻快地走进桑园。手指翻飞间,嫩绿的桑叶簌簌落入筐中。”现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每天采桑叶能赚80块,比在外头打工强多喽!”张大姐的笑声在晨雾中回荡。在这个户籍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落,一条”金蚕丝路”正悄然铺就,让160余名大龄返乡农民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开启生活新篇章。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溪东村,常驻人口约430人,常驻人口中50岁以上占比达90%,50岁以上返乡农民工160余人。一直以来,他们找工作四处碰壁,面对年龄增长、技能单一导致就业受限、收入微薄、生活难以保障等困境,如何让他们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成为摆在村子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解决大龄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溪东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重要嘱托,立足特色的桑蚕产业,紧扣大龄返乡群体需求,通过“焕活桑蚕产业-靶向开发岗位—精准技能赋能—兜底保障稳岗”模式,实现就业帮扶与产业发展双赢。
旧产业焕发新生机。
说起溪东村与桑蚕的故事,那可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鼎盛时期,家家蚕匾层叠,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在市场的冲击下,这一传统产业逐渐走向沉寂,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直在2018年,与杭州万事利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为溪东村带来了转机,这个”金蚕之乡”迎来了蜕变。通过土地流转,村里整合出560亩连片桑园,改建现代化小蚕共育室,引进浙大团队研发的”金蚕1号”特种茧种……沉睡已久的蚕桑产业被重新唤醒。连曾经废弃的红砖厂宿舍都摇身一变,变成科技感十足的育种基地。
银发车间量身定制。
走进”九里桑园”共富工坊,65岁的李德全正戴着老花镜,专注地分拣蚕茧。”按件计酬,手快的一天能挣百来块。”老人边说边展示着箩筐里金灿灿的茧子。为针对大龄群体,村里开发出桑园管护、蚕茧分拣等基础岗位,还延伸出桑叶茶制作、桑葚果干加工等轻体力活计。整个产业如同搭积木一般,将产业链拆解成适老化模块。采过”固定工+季节工”地弹性用工模式,30名专职饲养员领着”基础工资+绩效”,农忙时还能带动百余名计时工。截至目前,已有82%的返乡人员实现稳定就业,最年长的务工者已72岁。
老把式遇上新技术。
产业振兴地同时溪东村也在注重提升村民的技能水平。”以前养蚕全凭经验,现在要学智能温控。”在课堂上,养了40年蚕的周大爷正认真记着笔记。村里构建了”专家授课+能人带徒”双轨培训体系,县农技专家每月驻村指导,30位”土专家”结对帮扶120名学员。经过三个月实训,九成以上村民掌握了标准化养殖技术。此外,更让村民安心的是”双保险”机制:企业保底收购,确保”金蚕茧”不愁销路,村集体设立风险基金应对市场波动。去年,黄金茧收购价每斤高出市场价15%,村民户均增收超万元。
如今的溪东村,560亩桑园碧浪翻涌,共富工坊里大龄返乡农民工忙碌而有序。这个荣获浙江省”共富工坊”省级示范点、浙江省省级引领型农村社区的村庄,正用实践证明:只要精准对接需求,传统产业也能成为高龄群体就业”蓄水池”,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地活力。
(四川农业大学 开化县华埠镇人民政府)